【光明網】衣寶廉:做科研就像爬樓梯

來源:光明網

發布時間:2025-01-22

【科學留聲機·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

聽科學家聲音、讀科學家故事、悟科學家精神,聽眾您好!歡迎收聽光明網科學文化音頻節目《科學留聲機》。《科學留聲機》推出的全新系列——《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將為您解讀《光明日報》同名專欄系列文章,感受兩院院士閃爍科學之光、浸透報國之志的思想、智慧與情感。今天,讓我們聽聽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衣寶廉對科技自立自強的理解。

?

衣寶廉院士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衣寶廉院士說,要實現“雙碳”目標,必須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不僅儲能方式廉價,同時是實現可再生能源再分配,解決可再生能源地區分布不均的重要舉措。

“所以現在呢,我們要想做到碳中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一定要發展氫能,發展可再生能源。”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氫燃料電池的發展遭遇重大挫折,但面對諸多問題,衣寶廉院士始終認為,燃料電池是對國家有用的項目,一定要堅持下去。之后,衣寶廉院士和團隊通過研制氫、氧傳感器,電解水制氫等方式“自救”,不僅突破了諸多技術瓶頸,還為國家氫能產業發展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特別是氫燃料電池車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等重大場合的驚艷亮相,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這一階段的裝備、技術積累和人才儲備。

“在關鍵時刻要有新技術出現,要勇敢地采用新技術。”

60多年的科研經歷,讓衣寶廉院士深感做科研就像爬樓梯,需要科研人員靜下心來,一級一級臺階往上走,一個一個問題去解決,只有堅持下去,才能在科學研究中不斷進取,不斷產出創新性成果。

在我國,氫能源科技發展面臨一些具體問題,如綠氫制備和儲運費用高、燃料電池電堆和系統制備成本高、加氫站建設費用高等,衣寶廉院士認為可以推進燃料電池車的商業化作為氫能源科技的突破口。對當前面臨的一些問題也提出了他的建議。

首先還是要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實現氫能源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建立在堅實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根基上。

同時要大幅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利用我國豐富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大力發展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有計劃建設純氫輸送管道,還要探索通過天然氣管網運氫,并在需氫終端采用膜分離技術提取純氫。

第三是以“先商后乘”的發展路徑,推進燃料電池車的商業化。燃料電池比能量高,在長程、重載商用車應用上優勢明顯,而且商用車有相對固定的行駛路線,對加氫站依賴程度較低。而隨著加氫站的普及、新技術的突破,燃料電池也定將進軍乘用車市場。

“你遇到一個新問題,不要覺得過去沒接觸就害怕,你應該有一種敢碰硬的精神,把它啃下來。”

衣寶廉院士說,當前,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均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發展,氫能已成為加快能源轉型升級、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戰略選擇。雖然,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全球第一,在清潔低碳的氫能供給上具有巨大潛力,但總體而言,我國氫能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除堿水電解槽制備和應用外,亟待解決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制度滯后等問題。

正視差距,科研人員更應該提振信心,以“坐冷板凳”的精神解決好技術發展中的問題。

感謝您收聽本期《科學留聲機》,我們下期見!

以下是該媒體報道地址:https://tech.gmw.cn/2025-01/22/content_37807605.htm

版權所有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本站內容如涉及知識產權問題請聯系我們 備案號:遼ICP備05000861號-1 遼公網安備21020402000367號